
經營品牌競爭力,要由外而內!
想要建立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,企業需要從最外部開始發展策略。
文│史孟康
經營品牌競爭力,要由外而內!
很多成功的台灣企業家, 在談論公司如何提升競爭力時, 往往強調一種由內向外的改變。這不外乎來自部門合作效率的改善、研發能力的提升以及組織管理的強化等層面。從商業管理來看,此種由內到外的方式並無不妥。不過,一個品牌要真正取得成功,企業主反要從光譜的另一端來看事情。
外在導向 vs. 內在導向
此話怎講?其實,經營企業與經營品牌的出發點,有時並不完全一致,因為老闆與員工所建立的是企業,而品牌卻必須建立在消費者的心中。今日,消費大眾出現的某種活動,形成某種需求,將成為明日某種品牌的基礎。因此, 好的品牌需要外在導向(external facing)的管理,而非內在導向(internal facing)。
在現實中,品牌很少是公司內部幾位高層恣意而為的產物。有時最貼近市場的基層人員的洞察,反而更能開發品牌利基。
遺槭的是,台灣的社會文化,長期支持內在導向的管理。我們教育制度要求每個人自小就要聽從父母,師長,長官。因此助長一種「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」的企業文化,員工不得不把大部份的精力花在揣摩上意。公司所有的決策,遂圍繞在老闆的個人意志,阻礙了企業去看、去聽,去理解消費者真正的渴望。
市場 vs. 員工 vs. 老闆
Carlos Ghson於2001年接掌Nissan CEO時,這家負債200僮美金的日本自動車社幾乎已被視為窮途末日。結果,Ghosn只花了一年就讓Nissan轉虧為盈,五年內成為同業中獲利率最高者。除了減債,Ghosn最具長期效益的做法,是把管理階層的注意力從競爭對手轉移到顧客,讓Nissan的商業策略、產品策略、市場策略都圍繞在消費趨勢上。
為灌輸以客為尊的思維,Ghosn提出「賣車子前,先讓顧客喜歡上你」(You buy cars from somebody you like)的概念,用外在導向的管理哲學,取代同業競爭思維。
管理大師波特(Michael Porter)競 爭 理 論 所 提 出 的 五 大 影 響 力(FiveForces)中,「顧客面」所談的,就是外在管理層面的問題。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,絕不只看企業本身優勢,也不光看競爭對手優勢;真正影響戰局的,是誰最能掌握消費者的內心渴望。
要做到這點,台灣老闆必須更開明,讓每個決策建立在市場的觀察, 由外而內來發展品牌策略,並重視在市場最前線員工的所見所聞。
我滿心期待,日後台灣老闆在分享品牌競爭力時,能開始談一談如何受益於市場端的洞察,開發由外而內的競爭力。外在導向的管理是否被落實,將決定台灣品牌在後金融風暴的中長期優勢。